其他

【今日关注】新能源汽车进入后补贴时代 ,看车企如何承压

2017-06-02 孙辉 综合报道 现代物流报钢铁版


  据统计,受购置税优惠减半、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等因素影响,整体车市一季度销量出现罕见同比下滑1%,只有个别车企跑出了好成绩。从日前各家上市车企一季度盈利情况来看,结构均衡、产品力强、成本管控有力的企业在市场出现波动时更能保持稳定增长。对于上市车企而言,微增长的大背景必将对企业品牌力和旗下车型产品力形成严峻考验。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分化逐渐明显,接下来的竞争需要车企有更多经得起考验的“干货”。


自主车企喝“菜汤”

  从小型自主品牌车企发布的财报来看,比亚迪、江铃等一季度的利润明显下滑。这些企业之前接受了政府的大量补贴,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,补贴政策退坡之后,更加影响了利润率的提升。


  一季度,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210.46亿元,同比增长3.75%;净利润6.06亿元,同比却下降将近30%。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,受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20%的影响,比亚迪在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了47.6%,致使净利润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。而江铃汽车同样受补贴缩量的影响,一季度利润增长下挫高达4成。一季度,江铃汽车营收81.56亿元,同比增长52.7%;净利润仅为2.29亿元,同比下降超过40%。


  江淮汽车也在一季度业绩全面出现下滑态势,今年连续3个月销量同比下滑;一季度总体销量为156831辆,同比跌幅16.8%;营业收入为136.74亿元,同比跌幅6.5%;净利润为2.73亿元,同比下滑2.2%。江淮汽车年报显示,公司利润总额下降,主要是销售结构变化及政府补助减少所致。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,201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明确补贴标准后,2014年和2015年销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20%和340%;从2016年开始,国家、地方的补贴力度都显露出退坡迹象,增长率一下子就下滑到54%;今年一季度表现的更明显,比亚迪甚至预计第二季度受补贴下降影响,盈利仍然会承压。


  此外,自主品牌中的长城汽车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18.4%,还不到亿元。陷入产品结构调整的长安汽车,一季度财报表现也出现下滑,虽然销量与去年基本持平,但利润同比下降了10.2%。长安自主品牌新旧产品交替和调整,也对长安汽车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。整体来看,自主品牌车企中,绝大部分在今年一季度只喝到了“菜汤”。


国有企业抗压强

  再翻翻广汽、北汽、上汽、一汽等几大国有汽车集团的一季度财报,则是集体实现“开门红”,依靠旗下多个合资品牌作为“现金奶牛”以及旗下自主品牌的出色表现,这些大型汽车集团今年一季度的利润率继续稳步上升,对市场动荡表现出非常强的抗压能力。


  一季度,风头正劲的广汽集团利润涨幅在六大国有汽车集团中排名第一,实现营收168.9亿元,同比增长66.4%;净利润38.3亿元,同比增长将近翻倍。其中,传祺品牌一季度增长67%,广汽菲克、广汽三菱也都快速增长。知名券商、汽车分析师王勇分析称,广汽集团传祺GS8的热销,推动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显著改善;另外,广汽菲克和广汽三菱也实现了投资收益的高增长。


  北汽集团的一季报表现同样喜人,净利润约13.58亿元,同比增长56%。北京奔驰成为利润的最大贡献者。上汽集团一季度表现较为平稳,营收与利润依然走在前列。上汽集团一季度净利润82.61亿元,同比增长4%。其中,上汽大众表现抢眼,荣威和名爵的销量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12%。


  此外,一直处于利润低谷的一汽集团一季度的业绩也是大幅增长,成为最大“黑马”。其中,一汽大众、一汽吉林以及一汽马自达等品牌的销量在一季度都出现大幅增长;一汽轿车的营业收入达70.73亿元,同比大增657%;净利润为1.61亿元,同比大涨138.2%。自此,去年亏损高达9亿元的一汽轿车,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

  业内人士认为,大集团依靠“合资+自主”的均衡结构,对冲了市场波动风险,成为“冷市场”的“保温毯”。


新老玩家组合忙 

  如果说补贴退坡、审核趋严等政策让位市场的举措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“从严”,那江淮大众的“意外”获批就更像是一种“从宽”。一对老旧的玩家在全新的组合下,重新入局。


  日前,江淮汽车发布公告,称收到《国家发改委关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批复》,同意建设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(暂定名)。


  公告显示,江淮大众项目总投资为506111万元,江淮汽车和大众中国分别以现金方式出资100000万元,总投资与项目资本金的差额将通过自筹方式解决,工厂全部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。根据约定,双方合资期限为25年。其间将充分利用合资双方资源,设立全新自有品牌和商标,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。


  虽然更多合作细节还有待完善,合作前景究竟几何也需要时间来检验,但至少截至目前,江淮大众的身份已然获得了初步认证。


  事实上,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早已暗送秋波多时。双方于去年9月签署谅解备忘录,第一次公开表态将拟以50:50的比例出资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合资公司,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。当时的约定是,力争在备忘录签订后的5个月内商定并签署正式协议。


  彼时,外界不曾怀疑双方的诚意。当时唯一的忧虑是来自相关法规的制约。根据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,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只能有两家合资公司。因为大众汽车在华已经拥有上汽、一汽两家合作伙伴,所以按道理来说,江淮大众的成立,会使得大众汽车在华合资公司数量升至3家,与政策相左。


  但“侥幸”在于,国家主管部门曾在2015年6月专门针对电动乘用车企业开放单一生产资质,也就是说电动乘用车合资公司可能不在这一政策限定范围之内。


  如今来看,“侥幸”成真。一个有可能向前、有可能向后的故事,最终还是走向了前方。

《现代物流报》系列公众号——

现代物流报:打造国内物流业,第一全媒体综合服务平台。

现代物流报钢铁版:发布国内外钢铁流通领域生产、贸易、上下游相关行业政策、新闻。

物流谷:发布物流业界相关,产学研政策、新闻。

现代物流报石家庄:发布石家庄本地物流业,人士最关心的政策、新闻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